图片新闻

MORE+

新闻资讯

MORE+
◇ 当前位置:首 页 > 党建之窗 > 正文 >

党建之窗

百年党史 青年榜样(二)| 邓中夏:骨纵成灰 矢志不渝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04日 16:30  来源:

牺牲时年仅三十九

牺牲前

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昂首走向刑场,英勇就义

他用短暂的生命

书写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今天,跟随小理的步伐

走进“百年党史 青年榜样”专栏第二期

一起了解青年英雄之邓中夏

undefined


邓中夏(1894—1933)


undefined


邓中夏(18941933),男,汉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的领袖。1914年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转入哲学系学习。1920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党的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335月被捕。1933921日,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昂首走向刑场,英勇就义。




革命大义与个人利益冲



革命大义与个人利益冲突的考验

1920年7月,邓中夏从北大毕业。他的父亲邓典谟当时在北洋政府铨叙局任职,为了自己的儿子能有一个好前程,几经辛苦托人在北洋政府给他找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差事。当聘任书送来时,邓中夏却明确拒绝了。


undefined

邓中夏故居外景


面对严词质问的父亲,邓中夏认真回答道:“我不做官,现在社会如此腐败。当官的人,都是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的。当这样的官有什么意义呢?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大众的长工……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
在普通人看来,邓中夏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机会,有点自毁前程。但这实际上是邓中夏不忘初心的表现。邓中夏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在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曾赋诗“禽猕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革命征途中苦与乐的考验

1931年1月,邓中夏被错误地撤去党内外职务,到上海接受调查。到上海后,邓中夏没有被分配任何工作,也没有经济援助,吃饭都成了问题。1932年2月中旬,他被安排到中共沪西区委宣传部做一些写传单、刻钢板的杂务。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undefined 

邓中夏旧照


有人为他鸣不平,邓中夏回答:“共产党员嘛,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后来,邓中夏以自己为例,耐心开导一些同志:“我们这样的人做事,不能选择哪儿干得痛快,重要的是看对革命是否需要。最危险、最危难、别人都不喜欢的岗位,经得起考验的老同志,应当义不容辞地站上去。



死亡的终极考验

1933年5月15日晚上,因叛徒出卖,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被捕。面对敌人的招降和种种酷刑,他如同钢铁战士,始终没有屈服。但是,他知道自己目标大,不可能出去了。于是,他对难友说:“请告诉同志们,我邓中夏化成灰也还是共产党员。”
在临终遗言中,邓中夏还鼓励难友们坚持斗争,说:“共产党人被捕后有骨气,要坚强,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失去气节。一个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中国人很重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活,那样苟且偷生的活,也可以叫作虽生犹死,真比鸿毛还轻。一个人能为了最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这正是他最初树立的革命理想。
1933年9月21日凌晨,邓中夏英勇就义

邓中夏为革命事业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面对敌人毫不畏惧的崇高态度

值得我们每一位长理er学习

信仰不朽 精神永存


END


编辑:李嘉钰

封图:彭依梦

来源:学习强国

责编:张文嘉

审核:伍佩桢

终审:喻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