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阳光飞翔”计划

对“二战”考生的心理分析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7日 来源: 作者:

近些年来,我们会很容易地发现,我们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二战考生”,他们背着沉重的书包,生活在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执着地考研,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大有“不上研誓不罢休”的架势。毋庸置疑,我们欣赏重考的隐忍与坚强,珍视重考的拼搏与历练,感动于重考的煎熬与痛苦……但是,在这种种表象的背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考研,究竟应该坚持多久?失败之后,究竟是该坚持还是放弃?

每个重考的人都能为自己在考研战场上的“循环往复”找到理由,其中既有现实的困惑,也有心理上的惶恐。有些考生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既没有前行的动力,也没有了回头的勇气,他们已经默认了一个“心理高度”,这个“心理高度”常常在潜意识中暗示他们:“考不上研究生,就找不到好工作,人生也就没有希望。”这样的暗示不仅使他们意识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产生了对就业的恐惧,最后只能硬着头皮考下去。

还有些考生反复重考是为了证明自己,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情结”,是指一个人在过去某个阶段没有按照理想状态走过,留下遗憾,这种遗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当事人走到现在,这个人现在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完成以前的缺憾。事实上,很多考研人都是有“情结”的。上了大学,一些人没有学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抱憾四年甚至更久,这时他们就会心生一个“情结”:过去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失败的,所以要通过考研来证明自己,来实现理想的自我。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盲目的重考,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很大一部分考生对自己的人生缺少理性的分析、定位和规划,他们过于主观臆断,或者故意逃避,只是在主观上想自我实现,这样的无规划考研往往可能只会有更加无奈的结局。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考研往往是考生的一种自我实现行为,尤其是考了多次的考生,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往往比其他的考生更为强烈。但是在“屡战屡败”的现实面前,他们有必要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自身的各方面的条件。考研并不是成功的惟一出路,考生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合理的规划和安排,盲目从众只会使自己更加茫然,无所适从。

当然,还有一些人坚持考研是经过了理性的选择,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是他们一考再考的重要原因。如果考生对自己已有充分的规划,并且很了解目前的现状,信心十足,那么多考几次也无妨,毕竟成功属于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沾染了“理想色彩”的考研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的战争,只要自己战胜自己,即使无人喝彩,最终也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