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22日,2022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在安徽大学举行,本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安徽大学具体承办。新利luck在线·(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派出25支代表队参赛,共获特等奖9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项,获奖等级与数量创历史新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测绘学科特色与优势,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培养测绘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创新型、复合型测绘地理信息人才,自2022年起,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将“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测绘创新开发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三项大赛组合定名为“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
大赛采用选手线上参赛、评委线下评审的模式,三个赛项共有243所高校报名参赛,参加决赛的选手达到4500人以上,其中测绘技能大赛虚拟仿真数字测图有762组(含专业组402组、非专业组360组)、测绘程序设计有251组(含专业组139组,非专业组112组)组,无人机航测虚拟仿真708组(含专业组389组,非专业组319组);开发设计竞赛共有51所高校参赛,其中创新开发51组,创新设计43组,创业计划41组;科技论文536篇,参赛规模创造了新的纪录。
经过激烈的角逐,新利luck在线·(中国)有限公司官网代表队在各项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在测绘技能竞赛中获得虚拟仿真数字测图特等奖5项、一等奖1项,无人机航测虚拟仿真比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测绘程序设计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凭借三个子项的优异成绩,学校获得测绘技能竞赛团体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在开发设计竞赛中获得创新开发类一等奖1项、创业计划类一等奖1项;在科技论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熊旭平、彭铁军、范志勇、廖中平等四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本次参赛得到了交通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在测绘系专业老师三个多月的辛勤指导下,同学们刻苦训练,在竞赛中沉着冷静、稳定发挥,最终取得优异成绩。通过参加竞赛,培养了同学们独立思考、善于学习、乐于合作、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品质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此次大赛创新理念,深化改革,成为空天信息科技、测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成为推进新工科建设,促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也是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良好示范。
(文/图 徐鹏 审/叶群山)
7月20日-22日,2022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在安徽大学举行,本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安徽大学具体承办。新利luck在线·(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派出25支代表队参赛,共获特等奖9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项,获奖等级与数量创历史新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测绘学科特色与优势,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培养测绘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创新型、复合型测绘地理信息人才,自2022年起,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将“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测绘创新开发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三项大赛组合定名为“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
大赛采用选手线上参赛、评委线下评审的模式,三个赛项共有243所高校报名参赛,参加决赛的选手达到4500人以上,其中测绘技能大赛虚拟仿真数字测图有762组(含专业组402组、非专业组360组)、测绘程序设计有251组(含专业组139组,非专业组112组)组,无人机航测虚拟仿真708组(含专业组389组,非专业组319组);开发设计竞赛共有51所高校参赛,其中创新开发51组,创新设计43组,创业计划41组;科技论文536篇,参赛规模创造了新的纪录。
经过激烈的角逐,新利luck在线·(中国)有限公司官网代表队在各项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在测绘技能竞赛中获得虚拟仿真数字测图特等奖5项、一等奖1项,无人机航测虚拟仿真比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测绘程序设计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凭借三个子项的优异成绩,学校获得测绘技能竞赛团体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在开发设计竞赛中获得创新开发类一等奖1项、创业计划类一等奖1项;在科技论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熊旭平、彭铁军、范志勇、廖中平等四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本次参赛得到了交通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在测绘系专业老师三个多月的辛勤指导下,同学们刻苦训练,在竞赛中沉着冷静、稳定发挥,最终取得优异成绩。通过参加竞赛,培养了同学们独立思考、善于学习、乐于合作、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品质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此次大赛创新理念,深化改革,成为空天信息科技、测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成为推进新工科建设,促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也是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良好示范。
(文/图 徐鹏 审/叶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