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为方志敏,左边为“独臂将军”刘畴西,右边为“红政委”王如痴)
本书讲述的是中国武装革命时期,那段峥嵘岁月里战争的血雨腥风、红军英雄人物的柔情侠骨,其中不仅讲述了王如痴烈士的一生,还描写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伴随大量精彩却不为认知的故事,瞬间令读者重回那个震撼心弦的年代,拿起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井冈山的群山环抱之中,与革命大部队一起激荡拓步前进着,和革命家的美好精神世界相逢。
革命烈士王如痴的生平故事,如今鲜有人知。作为早期中国红军的重要军事将领,没有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授衔的那一天,但在共和国的丰碑上却镌刻着他的英名和业绩——
王如痴,中国红军重要战将,1903年生于湖南祁阳县中和堂(今祁东县太和堂镇向阳村)。1923年秋,考入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今湖南大学),立志工业救国,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夏,投笔从戎,接受北伐战争洗礼。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经党组织推荐,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转入苏联莫斯科步兵学校。
1928年夏,学成归国,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事革命工作,初任红四军教导大队教员,参加抗击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的两次“会剿”作战;12月,调至红五军,任第八大队党代表。1929年初,驻守白银湖桐木岭哨口,保卫井冈山。1930年元月,调任红六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6月,红六军改称红三军,任红三军第八师政治委员。1932年8月,调任红十三军政治委员,随后又改任红一军团第31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政治委员。
从1930年10月至1932年底,在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前后四次反“围剿”作战中,表现英勇,战功卓著。1933年4月,调任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任红十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元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3月,受王明左倾路线排斥,调离红十军,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教育长;6月,被派往赣北,任皖赣独立师师长,配合中央红军开展第五次反“围剿”;10月,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军组成红十军团,先后任19师参谋长、师长。
1935年元月,在赣东北怀玉山地区率部与敌人血战,弹尽粮绝,不幸与方志敏、刘畴西等同时被俘;8月6日,与方志敏、刘畴西等于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2岁。
王如痴牺牲后,家乡的父老乡亲并不知道王如痴就是王濬欧,几次打听他的下落,都没有查到。直到1962年,他的哥哥王元润到南昌参观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时,看见他的遗像和简介,才知道自己胞弟的下落。经过祁东县民政局的调查和呈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于1962年12月30日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这是一部遗落的英雄志,感谢作者将这段历史重新擦亮,呈现给世人。
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下,在不胜枚举的湘籍开国军事人物群体中,我们得以望见小人物的喜悦;望见不通文墨的士兵学会写书信的时候脸上掩不住的笑容;远方的游子万里辞家,“异域求学”的喜悦哀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浓烈情感……还有,许许多多无名的小人物在那崇山峻岭之间被望见,那是我们的先辈。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蒋介石的四次“围剿”最终以失败告终。尤其是第四次反围剿,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谕中说:“惟此次挫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这一次次胜利,是以革命烈士方志敏、王如痴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用鲜血换来的,是他们全心全意为革命服务与贡献,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眼泪和汗水。在历次反围剿斗争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2年革命战争中,无数湘籍开国军事人物冲锋陷阵、抛头洒血、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