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是对准育人目标、凝聚育人共识、治理育人要素、遵循育人规律、解决育人问题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模式,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作出的科学应答[4]。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也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内在关联。明晰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的理论蕴涵对深化“三全育人”建设的实践进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把“三全育人”同立德树人相结合不仅反映出二者在理念上的内在契合,也体现出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这一必然关联。
1.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6]这一重要论述从立德和树人关系的角度揭示了推进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必然性。首先,从逻辑上看,立德相较于树人逻辑在先,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只有先立德才能后树人,只有明确立什么德才能知晓树什么人。换言之,立德不仅能够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而且其基本内涵也构成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引领。具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要”以及2014年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重要论述,一方面丰富了所立之德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要求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育人理念,这也为“三全育人”的建设提供了内在指引。其次,从实践上看,立德和树人不是两个孤立的环节,而是统一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要进一步突出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要把德育融入和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育人主体的多元构成、育人过程的协同运行、育人力量的多维汇聚、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育人制度机制的系统建构等方面着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2.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培养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目标的时代表征,深刻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和新时代青年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生需要,从需求侧要求育人理念、育人方式作出主动调整。因此,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通过供给侧调整不断满足需求侧变化,以主体、时间、空间三大要素构建起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一体化育人体系,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层面的发展需求,为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提供坚实支撑。
3.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是提升立德树人实际效果的重要保障。如何提升立德树人实际效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重要议题。新时代立德树人内涵的整体性必然要求其实现过程的整体性,从而解决当前存在的育人主体职责相对模糊、育人力量相对分散、育人过程协同性不高等问题,以过程的整体推进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遵循,具体通过一体化育人体系建构打通条块阻隔,明确权责划分,促进各部门分工明确、协同配合、步调一致;通过制度机制设计充分激发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形成更为持续、更加整体的育人力量,为提升立德树人实际效果提供体系保障、制度机制保障和动力保障。
(二)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8]。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以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规律性认识。
1.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工程,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性的构建,注重循序渐进、绵绵用力。在过程性中实现系统谋划、协同配合、整体推进。”[9]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要以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为遵循,第一,注重畅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加强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第二,注重筑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以“十大育人”体系建构为着力点,切实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第三,注重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主阵地协同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十指发力”,双手打好“组合拳”。
2.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马克思指出,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10]。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就是要深刻把握教书与育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书是育人的方式,育人是教书的目的,二者是一体的,统一于立德树人实践。教书育人规律在“三全育人”建设中的运用也是多维度的,例如,在主体方面不再局限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也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承担育人职责,既为“经师”,亦做“人师”;在场域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积极拓展教书育人的空间维度。此外,教书育人的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关系推动着教书育人的进行,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要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也要加强自身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到言传与身教并重。
3.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个阶段性、持续性过程,在“三全育人”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在科学认识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好育人工作。具体来看,一是要延长高校育人工作的两个端点,既要做好学生入学前的教育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前了解学生需求,把育人过程向前延伸,也要做好就业指导和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走访调研,把育人过程向后延长;二是要将立德树人贯穿育人全过程,加强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联动机制,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三)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内在关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内在要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把“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制度体系和制度落实机制”作为“三全育人”的工作重点,从实践层面深刻体现出新时代“三全育人”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内在关联。
1.“三全育人”主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基本一致。首先,从广义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是指参与或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活动的人,不仅包括高校内部的教职工,也包括各级党委、行政机构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三全育人”主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在构成上基本一致,强调全面统筹与整合各类育人力量,建立起多元主体参与的育人队伍。其次,“三全育人”主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均强调育人主体的多样性、协同性、专业性和发展性,注重主体建构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再次,“三全育人”主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均通过目标体系建构达成价值层面的高度共识,通过责任体系建构形成明晰的权责关系,促进主体内部形成同向合力。
2.“三全育人”过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互促互通。体系建构是推进“三全育人”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践展开的重要环节。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条重要路径,能够从系统结构和实际过程两方面实现互促互通。从系统角度看,一体化育人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都是由各层次、各环节、各要素构成的大系统,通过体制机制设计实现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联动和有序运行,从结构上实现互促互通;从过程角度看,两个体系都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基本面向,均包括课程教学、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等环节和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要素,能够从过程上实现互促互通,从整体上提升立德树人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
3.“三全育人”动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动力构成相同。首先,从内涵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是指“引起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发生和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各种原因和力量”[11]。其次,从外延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动力是不同动力按照一定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动力系统,按照作用方向可以分为外驱动力和内生动力,正是这两种动力的相互作用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实践展开。与之类似,“三全育人”建设同样需要一定的动力,既有政治动力、经济动力、文化动力、社会动力、技术动力等作为外部动力,也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发展需要等作为内生动力,在结构上与治理动力构成相同、作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