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二个问题,一是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二是面对新挑战,我们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一、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2016年11月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7年新工科建设先后提出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可见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什么是新工科,张大良司长提出了5个新,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到底什么时新工科?我们其实不要太纠结,因为工科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新和变是一个常态,任何工科都要思考如何建设新工科,它只是我们推动工作的一个抓手。
因为实际上,新工科建设就是要求我们对培养目标、专业体系、教学过程和大学组织体系进行反思,重新建构教与学的关系。面对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职业的匹配度不断下降的现实,我们是不是还要强调专业与就业的对口?是不是更需要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问题。比如,面对每一个新的职业需求,我们是否都要开设一个新的专业?如果选择开设一个新专业,我们一定会纠结机器人和智能网联汽车到底是由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还是计算机学院负责。面对不断爆炸的知识增长,我们一定会纠结是要教得更多,还是更少?我们总会认为需要开设更多的课程,但肯定也会抱怨课时越来越不够。显然,在新工科时代,对学校与教师的变革需求远远多于对学生的变革需求。我们更要聚焦工程创新能力、适应变化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大学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和个性化的帮助,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面临很多挑战。
一是如何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互联网时代教育对象的人生目标更多样、思维更多元、个性更张扬、学习路径更宽广,我们是否能够尊重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通道与自由,给所有学生以可选择的机会来达成学习成果。
二是如何达成非技术因素培养目标?我们以往的教育特别关注知识的体系传授,然而非技术因素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越来越重要。比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12个毕业要求中,有7个是非技术因素的,但是该如何落实这些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呢?显然是不能简单地增加相应课程,我们需要反思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3个挑战是我们在学习他人的做法时如何做到不走样。比如,大家都认同要通过选修课来增加学生的选择自由,但我们,特别是地方高校是否有条件、使它真正达到目的了呢?在现实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1是学生选修课程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2是学生选修课程自由组合后没有聚焦,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低;3是教师在设置选修课具有随意性,存在因人设课现象;还有就是学生选课太功利,部分学生趋向于选择“水课”等问题。
第4个挑战是如何呼应教育范式的变革?在新的范式下,教育变得更加多样,教育职能也不再只集中于教师这一个职业身上,教学也将以分布式方式在不同场景下发生。不管哪一类型的高校都在抱怨我们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但担当国家重大工程重任的人却越来越年轻化,可见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垮掉,只是反映了我们传统的教育范式对学生培养的贡献度越来越低。
第5个挑战是面对此消彼长的学生权益与教师权威,我们如何不让质量的尺子越来越短。
最后都归结为:如何控制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首先来看看质量工程的重点在哪里?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纠错代价,我们需要把问题解决在萌牙状态。我们要关注二个上游活动,一是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计划制定,做好这个“上游活动”要走出去,请进来,要强调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参与,实施成果导向的教育,二是大学生一年级问题的解决,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源动力;考试是“质检”,已经太晚,我们需要有过程性评价;基础课的成熟期长,专业课的成熟期短,所以我们要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终身学习;质量反比于变动性——变动性越大,质量越差,强调课程水平/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要尽可能小,所以我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二、面对新挑战,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新利luck在线·(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是由原属交通部的长沙交通学院和长沙电力学院于2003年合并组建而成的。我所在的学院目前共有5个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540人左右。这几年学院推动了几项主要的工作,一是利用审核评估机会凝炼了学院办学理念、定位、特色与文化,二是用专业认证理念与标准规范专业建设,三是推动了“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四是借鉴书院模式开展了匠心学堂建设。因为学院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向南京大学学习的,所以学校特别邀请了南京大学教务处邵进处长来帮我们看看,我们是否成了东施效颦?学院通过机制与车辆工程专业的认证工作,改变了老师的理念,形成了改革的共识。
“三三四”是指“三举措、三阶段、四路径”,总体思路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聚焦新工科对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创新能力与适应变化能力”的核心需求,将三个举措融入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等三个培养阶段,形成四条个性化发展路径,包括专业选修、校企联合、本硕衔接和创新创业,面向“就业、创业、升学”等毕业生出口,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科学研究型”人才。学生进校后,有三次专业选择和一次专业模块选择的机会,专业分流前,1,2年级的课程相同,专业分流后,同一专业学生的前三年课程相同,大四则进入多元培养阶段。
学院通过改革,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发展路径,学生除了有三次专业选择机会外,大四还提供了专业选修、校企联合、本硕衔接和创新创业四类模块,其中专业选修又有13个模块可供学生选择,有创新创业特长的同学还可通过直通车模式自主设计模块选修课程。
以汽车类专业为类,学院进一步明确了车辆工程与汽车服务工程的定位。再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除了面向汽车后市场开设汽车运用技术模块外,汽车服务工程还面向整车制造企业,开设了汽车质量与供应链管理模块。理顺关系后,形成了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6门专业模块课程,并按照认知(L1)、理解(L2)、应用(L3)、分析(L4)、综合(L5)、评判(L6)等六个层次开展了知识点梳理与课程重构。学院5个专业,调整取消了108门课程,合并新增了66门课程。机制等其他专业也做了类似的工作。
与此同时,学院还借鉴书院制,以学院为主体开设匠心学堂,构建“通识教育+生涯教育+实践育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融通。
我们的改革也得到了湖南省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