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项目简介
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以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显著,有发展潜力的近郊乡村呈现出复杂、复合的动态发展特征,乡村规划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此次项目以湘北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南省益阳市碧云峰村作为实证,针对其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空心化、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从提升乡村社会弹性、经济弹性、生态弹性三方面入手,结合乡村聚落空间微更新,探讨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乡村可持续性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二) 研究目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以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显著,有发展潜力的近郊乡村呈现出复杂、复合的动态发展特征,乡村规划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益阳市碧云峰村就是一个典型的近郊型旅游乡村,它处在长沙市与益阳市之间,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区位优势,但是在发展中也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从规划的角度探索湘北乡村弹性提升路径,并开展乡村聚落空间微更新设计,以探索基于弹性理念,以湖南为地域背景的乡村振兴途径与方法。
图1:碧云峰村区位及现状图
(三) 研究内容
(1)通过文献阅读和现状调研,选取碧云峰村作为湘北乡村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碧云峰村的社会、经济、生态和乡村建设情况,着重分析湘北乡村的地域特点、空间形态和结构特征;
(2)结合现状调研所发现的问题,从弹性理论的视角分析碧云峰村社会、经济、生态和空间弹性提升的路径;
(3)通过规划研究和设计,从提升乡村社会、经济、生态和空间弹性的角度,探讨乡村聚落空间微更新的技术方法,并开展规划设计实践。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 理论研究概述
Resilience,其辞源来自拉丁语“resi-lire”,意为弹回。弹性首先被物理学家用来表示弹簧的特性,阐述物质抵抗外来冲击的稳定性。从1970 年代初开始,以 Holling、Folke、和 Carpenter 等为代表的研究者[1]~ [3],开启了对弹性概念的多学科探讨,基于生态弹性、社会弹性、经济弹性、工程弹性和社会生态弹性的系列研究开始展开。
Holling将社会生态弹性定义为:社会生态系统在完成组织重组或形成新的组织之前,所能化解变化的程度[1]。社会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且其包含多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子系统。2000年以后,研究者开始探讨城市和乡村作为社会生态系统,其弹性要素和特征。弹性联盟认为未来城市和乡村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需要从弹性角度来审视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而Brunetta等[4]和Deppisch[5]认为空间规划中的弹性能够促进形成一个更自省性的、更多样化社会的过程,在有些情况下弹性能够启发创新。
目前国内对于弹性理念方面的研究以城市为对象居多,且体系相对较为完整,针对乡村地区的弹性研究与实践成果较少。其中丁金华等在研究苏南地区水网乡村弹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景观更新的迫切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并结合苏州小陶村案例,提出弹性理念下水网乡村景观更新规划策略[6]。胡中慧基于弹性理念,对苏南乡村景观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7]。杜文武等结合乡村重塑的目标,对弹性理念下实现乡村重塑的研究与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8]。
2 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2.1安徽宏村与台湾桃米村的乡村发展实践[9]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被誉为“画里乡村”。但宏村在20世纪末时发展得并不顺利,居民多次尝试经营旅游业都以失败告终。一方面是源于周边乡村优先发展旅游业的冲击,另一方面宏村的旅游产权并不属于社区居民而属于县人民政府,居民没有话语权。1998年,外部资本入驻,资本方获得了宏村30年的旅游经营权,宏村从此开始了由强势外部资本主导的快速绅士化发展。
桃米村位于中国台湾中部南投县,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无名小村落。当地人生存现状相当艰难,且人口外流现象非常严重,人口结构老龄化。1999年“9.12”大地震摧毁了桃米80%的房屋。震后的桃米得到了台湾的非营利组织和专家团队的关注,以及政府的赈灾资金。桃米社区在灾难的摧毁下,开始了基于多组织协助,缓慢并充满未知的草根化社区营建历程。
2.2两种发展历程的对比:快速与渐进
宏村利用资本力量,通过几个大事件(2000年申遗成功;电影《卧虎藏龙》在该地取景拍摄)的助推,使得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被资本控制的村落公共空间被旅游开发取代,不再具备举办社区公共活动和提升凝聚力的功能;资本方与本地居民之间矛盾加剧,冲突事件增多,引发了居民的大量负面情绪。
桃米村通过三个阶段实践,重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共同体关系,然后再推进实体环境的重建。第一阶段通过专家团队和非营利组织的协助,让村民重新认知和体验周边环境,构建乡村社区的核心价值,形成专业互助的情感纽带。第二阶段为桃米生态产业运营阶段,打造面向青少年和儿童的生态休闲旅游,相关手工艺品成为乡村主导产业与村民的稳定经济来源之一。第三阶段村民主动寻求非盈利组织帮助,建立乡村社区精神凝聚场所,成为推广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经验的基地。
2.3 从乡村聚落弹性提升的角度对两种模式进行对比评价
两种模式都成功完成了转化与发展并构建了乡村聚落的弹性能力:
(1)从物质空间环境来看,宏村和桃米都很好地保护并开发了自身的环境资源。
(2)从社会网络发展来看,两者最初都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乡土熟人社会,宏村收到外部资本的冲击,双方关系较为紧张,同时加剧自身社区内部分化;而桃米则再自主营建的过程中,不断重建和加强原有分散的社区意识和凝聚力,与多方协助组织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合作关系。
(3)从社会网络与环境资源来看,宏村居民对其环境的认知和开发,再外部资本放入驻后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居民无法真正地参与社区产业的发展决策;桃米社区复兴模式将社会网络与环境资源的开发紧密结合,居民通过想学习、认知、尝试、经营完成了对自身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
2.4启示
(1)乡村弹性的构建不是完全的“自力更生”: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活动,弹性的构建需要政府、居民、资本团体、规划师等共同参与才能施现。除了系统本身的努力之外,外界环境能提供的协助与良好的价值瘾大也是必要的因素。
(2)相对于大事件更注重微小渐进式的弹性培育:传统的弹性研究多数关注系统中突发的、大型的灾害实践,而忽略了系统渐进的、微小、积累的变化。
(3)适应性学习和创造力培育是弹性构建的关键环节:乡村社区从外部干扰完成转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居民对自身环境生态知识的认知学习和创新式利用。
(4)社会网络建构是弹性构建的核心要素:乡村的个体与之共同构成的社会网络可以被视为乡村的核心要素,因为弹性最终要归结于个人和社会网络,物质建设过程是必须的。乡村聚落弹性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将可感知的社区环境过程与生命体验相结合,可以培育人与自然之间互惠共生关系的契约精神,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 既往研究的总结和本研究的角度
总之,乡村振兴是当前规划研究的热点,规划研究者在积极地探寻乡村振兴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弹性理念和方法已经开始进入国内研究者的视野。目前乡村弹性研究着重在生态环境研究方面,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在实践层面,就地域而言,以湖南为地域背景的乡村弹性系统研究还很少。因此,本研究以碧云峰村为案例,对湘北乡村聚落空间弹性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地域性乡村振兴实践和乡村空间微更新设计探索。
参考文献:
[1] Holling, C.S. Engineering resilience versus 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P.C. Schulze (Ed.) Engineering Within Ecological Constraints[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6:31–44.
[2] Folke, C., Colding, J., Berkes, F. 2003. Synthesis: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capac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in: Berkes, F., Colding, J., Folke, C. (Eds) Navigating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Complexity and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352–387.
[3] Carpenter, S.R., Westley, F., Turner, G. Surrogates for resilienc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Ecosystems, 2005, 8(08):941–944.
[4] Brunetta, G., Voghera, A. Planning for urban and territorial resilience, siu cambiamenti Nineteenth session:“ Responsibility and tools for urban planning
in the service of the country”[J]. Catania,Italy,2016 (6): 16-18.
[5] Deppisch,S. Resilience thinking as leitmotif i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impacts//Urban regions now &tomorrow: between vulnerability, resilience and transformation[M]. Berlin: Springer, 2017.
[6]丁金华,胡中慧,纪越.弹性理念下的水网乡村景观更新规划[J].规划师,2016,32(06):79-85.
[7] 胡中慧. 基于弹性理念的苏南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
[8] 杜文武,张建林,陶聪.弹性理念,乡村重塑中的风景园林思考[J].中国园林,2014,30(10):102-106.
[9]颜文涛,卢江林.乡村社区复兴的两种模式:韧性视角下的启示与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4):22-28.
(五) 创新点与项目特色
(1)弹性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研究:本项目从弹性视角开展乡村研究,着重分析影响湘北乡村振兴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从提高乡村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角度进行规划实践和技术探讨,为乡村振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立足乡村聚落空间的多角度分析:乡村聚落虽然空间范围不大,但也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而规划研究的立足点在于空间,因此本项目融合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用以支持落实到“空间”的乡村规划研究。
(3)尊重乡土经验的乡村聚落微更新实践。通过深入的调研和访谈,了解乡村的文脉和历史,尊重村民的风俗习惯,学习符合本地气候、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乡土营建经验和智慧,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聚落微更新实践。
(六) 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