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luck在线·(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党委宣传部主办
  • 书记信箱:cslgsjxx@csust.edu.cn
  • 校长信箱:cslgxzxx@csust.edu.cn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智库>>正文

打造人见人爱的思政课堂

2019年10月23日 19: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台上,正上演精彩的话剧;台下,观众们凝神观看,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报以热烈的掌声……山东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堂,既有师生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又有针锋相对的辩论会,学生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学术大师交流对话,体验思想的碰撞。

近年来,山东大学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广大思政课教师依靠深厚丰富的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贴近学生的话语表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将原本学生心中枯燥乏味的“低头课”,变成了人见人爱的“金课堂”。

积极性,要调动起来

山东大学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敬斌负责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很受学生欢迎。

可郑敬斌至今还清楚地记得,7年前他博士毕业初登讲台,学生们的“冷场”,着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个女生给我写了张字条,上面只有两个字:‘说教’。”郑敬斌说:“当时的思政课确实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枯燥、生硬、乏味、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动力,学生们都觉得这堂课‘内容老掉牙,形式老一套’。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从那时起,我就深刻地意识到,思政课这样讲不行,必须改革创新。”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办好思政课,必须推动改革创新。近年来,山东大学一直致力于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特别是2015年以来,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更加大刀阔斧、有的放矢。

“首先,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经过思考与探索,郑敬斌发现,提高教学实效性,一定要提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教师和学生有效互动,才能打造成功的课堂。于是,唱红歌、演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出现在思政课堂上。

同样做出改变的还有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士海。课堂上,张士海常会即兴朗诵经典,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古今中外思想者的魅力。多种形式融通之后,思政课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子,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成长。

“没上课前觉得,这种课无非就是临考试前突击一下,学分拿到手就可以了,没想到上课后,我就不断地被课程吸引,上课特别有参与感。无论是唱红歌、演情景剧,都能把我们带入那个年代,历史事件和思政理论都变得亲切起来!”药学院学生张诗迎说。化学与化工学院学生陈子云也感觉“十分惊喜”,“本以为我这样的理科生没法静下心来去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类的课。没想到,我现在特别期待上思政课!特别爱上思政课!”

思政课,敢碰真问题

“老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的专业有用吗?对我们做实验、做建模有什么帮助呢?”课上,一位工科学生这样问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你做实验就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这种指导不仅针对理论研究,对你认识世界也大有帮助。”张士海耐心解答。

直面学生疑问,是山大思政课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只有用扎实的论据、严谨的逻辑、周密的准备,才能回答学生的疑问,思政课才上得有价值。”郑敬斌说。

郑敬斌认为:“90后和0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如果思政课教学依然只停留在‘教师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板着面孔满堂灌’的传统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提高课堂吸引力、留住学生的心,我们必须直面问题、谈论问题,真理越辩越明。”

讨论、辩论甚至是争论,逐渐成为山大思政课教学的常态,教学从传统的说教,变成师生间的共同探讨,学生从“旁观者”真正转变为“课堂的主人”,上思政课也从“索然无味”变得“意犹未尽”……特别是聚焦学生思想困惑的教学设计,对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学生史艺姝,通过将思政课和自己的专业课相互印证,对当代中国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比如乡村振兴,在思政课和专业课中都有相关内容,但两者侧重点不同。这两门课让我对历史与现实中的乡村,有了全面的认识。”史艺姝说。

“在课堂上,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是什么’的回答、‘为什么’的追问,更是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我们乐于参与,这样的课程我们愿意学习!”国际教育学院学生蔡美婷说。

好不好,学生说了算

5月11日,来自全校27个学院的70支团队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等5门课程中的有关章节或专题,精选主题、精巧构思、精心讲述,拉开了第一届山东大学“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的序幕。学生代表在比赛现场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澎湃,多角度阐述对思政课的理解。

学生台上讲,教师底下听。这种“颠覆”体验,让思政课老师们收获不小。郑敬斌深有感触地说:“这让我们更加明白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为拓宽教学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效果好不好,要学生说了算!”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在随堂听课后说。每个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都会广泛征集学生意见,请学生为老师打分,并对相关教师提出明确的改进意见。

2019年,山东大学提出实施思政课“两对照双提升”工程,即查找自身不足,开列问题清单,明确提升路径,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以学生为本,就要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张士海给经济学院上课时,开展有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给文学院上课时,他让学生对文化建设畅所欲言……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思政课上得到一展所长的舞台,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学得更深入扎实。

山东大学还引入“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了一系列网络课程。其中,“思政名师大讲堂”助力思政课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后备人才健康成长,成了校园内的品牌。

今年毕业季,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了“最后一堂思政课”短视频,以活泼的形式寄语毕业生,提醒同学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理想,在今后的道路上扬帆远航。

“思政课建设,只能干好不能干坏!”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表示,只有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要求、师生的期盼。

(作者:肖家鑫)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20日 05 版)

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1020/c40531-31409425.html

上一条:思想纵横:学在前 干在前 下一条:让党的旗帜在高校高高飘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