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luck在线·(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文明办、党委宣传部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长理 > 正文

文明动态

回归传统生活 土家族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30日 作者: 点击:

石门地处湘北边陲,县境西北地区,大山绵延,是古代巴人生息的地方。在长达1400多年的繁衍生息与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土家文化特色的民族风情。而其中的管山村,更如暗夜明灯照亮土家子弟寻根回家之路。 东方未破晓,少年莫道早,团队驱车前来管山,在这里,体味最纯正的土家族文化。

 

 

2006年,土家族跳丧舞入选第一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团队有幸访问了“土家族跳丧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远正老人。土家族非遗文化能吸引到中外大学生前来调研,他深感欣慰。老人今年71岁,自幼喜爱民间舞蹈,1965年开始拜师学艺,接触土家族跳丧舞53年。会跳土家族跳丧舞各种套式,会击鼓领唱,会唱几十首当地民歌。他经常带队为去世的老人跳丧,不收取费用。自1984年以来,多次参加石门县、常德市民间文艺汇演,曾获常德市文化局民间舞蹈调演纪念奖。他带徒弟多人,耐心传授。现在收陈本龙、高云等人为徒,使土家族跳丧舞代代相传。刘老一方面为自己所做的工作到骄傲与自豪,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保护与传承“跳丧舞”所遭遇的困难而忧心忡忡。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衰微和现化艺术的冲击,山区青壮劳力大批外出务工,青年舞者后继乏人,石门土家族跳丧舞面临失传的危机。刘老告诉队员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经济做保障,但石门县经济贫困,政府对非遗文化支持力度近几年渐小,自己虽然向政府提过一些建议,但大多没有反馈。老人虽然现在弟子不少,但大多为过半百,年轻人平时打工忙,休闲多为打牌,让他们来学,得支付高额工资,还得包饭,但政府每年给的5000元补助金,显然是不够用的,政府每年会给他们做培训工作,也收效甚微。老人担忧等他们这一代过去了,跳丧舞可就真正失传了,就算有些艺术团将它改编走向表演,那也不是原汁原味的土家跳丧舞了。

团队同样了解到,跳丧舞在当地受到道教严重冲击,跳丧舞在其他村子已失传多年,管山村跳丧舞的生存也面临险壁。让我们疑惑的是,做跳丧舞的法事一人一百,而道教法事一人却要支付七、八百。在经济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土家人为何会是以做道场为主?刘远正老人解释这是因为村民迷信,认为做道场比跳丧舞更有效。村子一年不会举行几次葬礼,而他给别人跳跳丧舞从不收钱,他的生活来源,全靠种地收入。团队采访了刘远正老人弟子唐先生,他从十几岁便跟着刘老人学习,现在学习了30多年,先后见证了跳丧舞列入首批湖南省非遗名录及师傅被列为“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荣光,对跳丧舞的保护与传承有着别样的情感。访中,他言语颇为激动。他希望团队的调研活动,能更加引起政府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投入更多的力量,挖掘独具特色的土家文化因子,打造具有土家特色的文化产品,强化土家文化的地方归宿感,树立非遗传承人的信心。在村里团队采访些许老人,有些老人对跳丧舞一知半解,小孩子对此更是无知,当团队问到如果家中举办葬礼,你会选择跳丧舞还是做道场?许多人毫不犹豫地回答:“做道场……”由此可见,跳丧舞形态单一的表演形式,如果不花大力气去传承、去创新,必定会被更有排场、更有仪式感的道教法场完全替代。

 

为期十天的赴石门暑期文化调研活动在管山拉下帷幕。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大自然馈赠给石门的山清水秀,感受了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淳朴民风,看到了令人担忧的土家族非遗文化的现状,同时,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更加意识到非遗保护真正的源头活水在于民众之中,土家族非遗保护的鲜活经验和创新智慧潜藏于田间地头。如何移风易俗重现传统,发掘民众的潜力,调动普通人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让土家的子孙接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接力棒,使土家文化瑰宝得到活态传承?这是一个急迫而艰难的课题。任重而道远,队员们时刻准备着整装再出发!

/贺毅  申东岳 图/杨展  许颖  审/魏桃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