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理论学习 -> 正文

【湖南日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魅力大湖文化

发布日期:2019-06-03 来源: 作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洞庭湖是一个超越了地理意义且具有湖湘意蕴的文化符号。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培育了湖湘儿女旷达而包容、守正又灵动的区域人文气质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湖南精神。洞庭湖区自古就是人杰地灵、物产丰沛的鱼米之乡,到了21世纪,更是集陆水空交通于一体,新型工业、特色农业、物流集散在此完美接驳,为传统的聚湖、山、岛、城之美的大湖文化注入了新时代元素,增添了现代美感。

国务院2014年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时,明确提出要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努力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以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探索大湖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保护好大湖生态文明系统、增强大湖文化特殊魅力,已成为新时代三湘儿女的历史使命和重大发展机遇。

高质量推进大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认识上必须突出“高站位”。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新时代洞庭湖生态文明建设应立足天下大势、着眼广阔前景、具备深邃内涵。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加剧深化,也极大地改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与条件。在明确“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基础上,我们要增强战略定力、创造区域特色,提高大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质量。

高质量推进大湖生态文明建设,核心要素中必须突出“水生态”。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蓄滞洪区,年均有近2800亿立方米水量流入长江,对维持长江黄金水道、保障长江中下游用水意义重大。大湖生态文明是集湖、河、湿地于一体的综合性水生态文明,“水”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洞庭湖生态文明建设应以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为核心,全面提升洞庭湖水资源配置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防洪减灾能力。湖南省委、省政府2016年起在洞庭湖区持续开展沟渠塘坝清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河湖围网养殖清理、河湖沿岸垃圾清理、工业污染源排查整治等五大行动,并同步实施湿地修复、黑臭水体治理、黑杨清退等环境整治工作,旨在用江河安澜、河湖健康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支撑;下阶段还将推进“江湖”资源产权制度创新,建立“江湖”生态补偿机制,在环洞庭湖区域落实领导者水生态资源资产价值离任审计制度。只有建立健全以水资源为核心的市场交易制度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才能多头并举,确保一湖碧水映蓝天。

高质量推进大湖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中必须突出“综合协同”。洞庭湖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体系,包括经济体系、城镇化体系、文化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等等,各体系相互关联,必须协同推进,才不至于顾此失彼。今年5月,中共湖南省委通过了《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再次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应协同推进。大湖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与大湖经济发展深度对接;二是要与湖南“一带一部”战略定位、湖南一湖四水保护治理全面对接;三是要主动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拓宽、提升战略平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业农村改革、社会民生领域改革上大力创新,带动整个湖南高质量发展、成为中部崛起的强劲板块。

高质量推进大湖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打好文化牌”。大力挖掘洞庭湖区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大湖生态文化产业。洞庭湖区自古就是吸引文化人的圣地,以岳阳为辐射点的湖畔城镇也是中国南北方、腹地与沿海地区各色人等交往、物阜集散交易、文化交融互鉴的重要枢纽地带。大湖生态区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积淀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缔造带来了机遇。要在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上下功夫,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培育数字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环湖打造一批具有洞庭山水特色和湖湘人文历史风味的特色城镇;开办影视基地、创作基地,开展湖区旅游、素质拓展、特色体验等,激发人们创作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大湖文化精品。要让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大湖文化回归生活,不断涵养和提升全省人民的文化自信,从而更加坚定地推进大湖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周艳红,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新利luck在线·(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基地特约研究员、新利luck在线·(中国)有限公司官网五四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载《湖南日报》2019-05-30第07版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9-05/30/content_139172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