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就是一个陪伴成长的人,陪伴每一名学生共同经历他的大学时光,与他共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与他共同创造一段美好的青春记忆,与他共同成长。”这是刘莎老师对学生辅导员这份职业的理解。
在外语学院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的8年时间里,她始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陪伴学生共同成长。作为毕业生辅导员,她和每一位毕业生沟通交流,作为学院就业专干,她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择业就业。外语学院这8年来的毕业生都知道学院有这样一位耐心认真的美女老师。如今来到交通学院做研究生辅导员,她还是那位陪伴学生成长,见证学生进步的辅导员老师。
“对自己有高要求,对工作有情怀”
她从第一年工作开始就带毕业生,每年都是从其他辅导员手中接过一个新的年级,很多人都笑称她做了8年的“后妈”。为了减少“后妈”和“孩子”突然见面的“尴尬”,刘莎都会提前介入到各个年级中去,让学生知道学院有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做好职业规划的辅导员。虽说是“后妈”,但她却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好评。外语学院副院长黄坚曾和刘莎在一起工作8年,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刘莎能够始终和学生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只要一提到刘莎老师,全场就一片欢呼。”
作为学院就业专干,刘莎负责管理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将“个性化指导每一名学生”作为她的工作原则,每一名毕业生都有一个为他量身定制的就业方案。她精准指导每一个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了解就业意向,实时更新就业动态,确保每个月和每一名毕业生至少联系两次,掌握学生最新求职需求。“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前都会因为各种外部因素随时调整就业意向和求职标准,所以我每半个月就会更新一次就业意向摸底统计表。”
学院虽然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多,但要保证每次和学生都是一对一面对面谈心还是很困难的,时间上安排不开,线上谈心就成了她了解毕业生的主要方式,每天都能看到她电脑上快速地来回切换聊天窗口,同时和数十个学生进行交谈。有时候白天工作太忙不能及时回复,刘莎总是会在当天晚上睡觉之前把消息全部回复完。“很多人说我有强迫症,我一定要把聊天软件的小红点全部点开,把所有给我的留言都回复完,才能安心去睡觉,所以学生也很喜欢线上跟我聊天。”
她在工作第一年就养成了严谨的习惯,每次发通知之前都要反复检查很多遍,“不能因为一个字或一个词产生歧义,让大家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或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师生之间应是平等交流。”辅导员的工作很繁杂,稍有不注意就会忘记重要的事情。笔记本就成了刘莎每天随身携带的东西,每一页都清楚地写着要完成的事。她每天早上照着笔记本上的记录梳理一遍当天的工作,理清思路再着手去进行,晚上要再翻阅一遍笔记本查缺补漏,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2016年,副书记陈仁凯刚调至外语学院时,由于对学生情况和学科特点不太熟悉,他就安排刘莎收集一些外语专业竞赛和各种外语水平资格证书的资料。仅仅用了一个星期,刘莎就详细列出了每项比赛的时间、主办方、参赛条件及主要考察内容,每项外语资格证书的颁发单位、报名条件和考试时间等等。这令陈仁凯十分惊喜,在工作布置没那么详细的情况下,她能在理解这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基础之上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一目了然。“通过这件事我就认定刘莎是一个对自己有高要求,对工作有情怀的人。”
“什么都要有,什么都要学”
9年前,刘莎从新利luck在线·(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毕业,留校担任外语学院辅导员。工作前几年,为了熟悉学生,熟悉工作,尽快成长,她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住的宿舍也离学生很近。学生们上课,上自习,组织活动她都积极参与其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相处,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刘莎带领的英语1102班,是她唯一一个作为班主任带领了四年的班级。在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八级备考期间,她全程陪伴。因为刘莎也是外语专业毕业,她可以很准确地告诉学生需要考取哪些资格证,英语水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级别。她知道班上每一名同学的学习情况,哪一名同学在哪一门课上成绩不理想,哪一名同学在哪门课上有短板。
在带领学生学习的同时,她也在成为优秀辅导员的路上学习着。刘莎在学生时代就有一个“攒证”的习惯,只要是自己能够考下来的证书,她都会去考。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她工作成为辅导员。
辅导员要给学生开班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她并不是思政专业的,最初对很多理论性知识都不是很理解,还要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因为肚子里缺少相关知识储备和技能,所以那时候有相关培训我都会参加,有相关职业技能考试我也都会去考,”刘莎说,“现在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我几乎都拿到了。”不仅如此,她在工作期间获得省研究生思政教育先进个人两次,长沙市简历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校“就业创业工作优秀辅导员”等奖励20余项。
刘莎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全方位学习,“什么都要有,什么都要学”,因此她对自己的学生也是这样的要求,带领学生干部工作时,她不会让他们局限于只做自己部门的工作,而是要他们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尽可能多地学习更多技能,不要因为部门分工让自己的技能和思维发展受到限制。例如,她认为写作、PPT汇报是每名大学生都要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每个部门承办不同活动的时候,会让每个部门干部都充分锻炼基本技能,而不是将任务固定在个别干部身上,让加入学生干部队伍的同学在干部工作期间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她做事时喜欢先思考,再行动。刘莎注意到总是会有学生用费时费力的方式去完成工作,因此她经常教育学生干部在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之后,先思考有几种方法可以完成,然后再比较这些方法中哪一个更省时省力,哪一个完成效果更好,待全部思考清楚后再着手进行。例如一个汇总表要怎样做,才能达到用时最短、排版最美、数据最准的效果。
“发自内心的关切”
刘莎非常关心学生,对学生真诚付出,她用真心承载教育的重量,用爱心承载生命教育。
2012年,她的学生马宁宇因意外事故导致高位截肢,失去了一条腿。当时,刘莎得知消息后紧急赶往医院,在手术室前守护了20个小时,直到马宁宇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才回校休息。当时的马宁宇已经大四,还有半年就将毕业。刘莎担心她情绪焦虑影响身体恢复,在她住院期间,经常带同学去医院看望她,和她聊天谈心,向她提供学校和其他相关事宜的所有支持。正值大四第二学期,刘莎忙于毕业年级事务和就业工作,在协调各项工作的空隙为马宁宇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在学院领导的决定和她的安排下,马宁宇在病房完成了英语专八考试,写完了毕业论文,顺利毕业。
如果关心学生只是刘莎作为辅导员工作范围内的事,那毕业后她也不必过多去关注这个事,但毕业后刘莎约上马宁宇的室友一起坐了几个小时的巴士去老家看望马宁宇。这件事给马宁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刘莎老师关心学生是发自内心的关切,更像一个贴心大姐姐。”
刘莎不仅重视生命教育,也注重理想教育,带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取得优异成绩。
2016年,刘莎指导文化摆渡者团队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每一场比赛每一个环节都由她亲自把关。对于比较困难的部分,三分钟的视频制作,刘莎亲自负责视频脚本的写作,为了将视频呈现一个最好的效果,明确表现出项目的优势,她写出了非常详细的脚本,将视频画面、背景音乐精准到每一帧,文案打磨斟酌每一个字,设定好每一分每一秒的呈现内容。比赛准备期间,她全程和学生们一起整理材料,和学院领导一起打磨答辩稿。比赛的前一天她们还在修改整理。最后,这个项目拿到了全国金奖,实现了新利luck在线·(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在该赛事上零的突破。
刘莎以赤子之心助学生圆梦,学生以优秀成绩回馈她的教导。她的学生熊宇仙远赴利比里亚任教,被国内媒体和利比里亚国家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中利两国领导人高度赞扬,称赞熊宇仙为美丽的“中国使者”。(学生记者 刘爽)